台湾的各大学的专利何去何从

大学校园独有自由研究风气、充沛的研究人力与完善研发设施,造就人类许多知识良好成长的环境,自然成为无形资产的起源地。然而,就早期而言,学术界的研发成果展现,一般来说多半以论文或著作发表为多,大学教授的升等管道主要以研究论文发表为主,对于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并进行技转的意愿并不高。实务上,教授们多半「宁愿撰写学术论文追求学术地位,而较忽视申请专利」的倾向。

就中期而言,基于世界性的趋势,以及台湾的代工是主要产业型态,智能财产的冲击,令产业界意识到保护智慧财产的重要性,这股观念更蔓延到学界。政府于是制订各种法规并配合奖励制度,校园内的研究成果渐渐地以两种方式呈现,一为学术论文的发表,一为经由智慧财产制度的保护。

至于近期,经由智慧财产制度保护的专利量大爆发,且这些专利又约分为两种,即学术型大学产出的理论型专利,与技职型大学产出的应用型专利。

以博拓国际智权集团经营多年的专利交易项目,在协助大学产出的专利进行专利运营时,发现一个问题。即,将一件应用型的专利实际与厂商联系,目的是希望媒合学界与产业界的技术。但是,产业界却无法应用该专利,概因法令规定该技术不可如该专利般的设计。也就是与法规不合而无法媒合。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,但对于从校园衍生出来的技术其实用性的考虑,是要从观念、政策的方向去改进。如此才能真正落实专利的真正意义。

近年来,台湾企业「代工困境」毛利不佳,同时面临「红色供应链」崛起,降低了台湾制造业的议价能力。台湾企业如何借重大学的研发力量,进行创新、转型及升级,绝对是迫在眉睫之事。过去10多年来,台湾在美国专利申请「蓬勃发展」已跃居全球第五名,已逐渐从美国先进的专利法学习中成长,并逐渐与专利先驱国家靠拢。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而言,如何将无形科研专利技术为企业创造实质收益价值,同时也为大学研究累积未来研究基金。

专利成为保护企业研发产品,也同时成为攻击对手的武器。近年来国际专利战打得火热,台湾企业手中缺乏专利武器经常成为被诉的标的,如何结合大学研发的专利技术,妥善利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权利,和从中获得更多、更大的利益,成为现在产学合作重要的课题。